7月的滇南大地,雨季如大自然的魔法棒,催生出漫山遍野的野生菌聚富人,也将文山州广南县者太乡推到了热闹的聚光灯下。当全国多地被40℃高温炙烤,地处高山的者太乡却凭借21~24℃的清凉,成了避暑“香饽饽”。
7月22日,“旅居广南·菌享者太”菌文化节盛大开场,这份热闹,从村口就肆意蔓延开来——壮族阿婆端着染着蜜香的米花,苗族姑娘捧着自酿米酒,彝族小伙弹着大三弦,热情似火地招呼着四方嘉宾。
乡土T台:
野生菌与民族风的碰撞
活动主场地设在者太乡中心学校,操场边的竹筐里,刚采下的鸡枞菌还带着清晨的露水,白胖的菌柄裹着泥土,引得城里来的嘉宾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。开场的民族歌舞,壮族姑娘们身着绣满菌子图案的围裙,舞步轻盈,将采菌人弯腰、拨草、轻提等动作演绎得惟妙惟肖。
展开剩余79%最令人惊艳的当属压轴的“菌语霓裳秀”。走上T台的并非专业模特,而是地地道道的者太乡人——有扛着锄头、带着农具,浑身散发着田间烟火气的农民;有手持农家生活用品的大叔大婶;还有身着精美民族盛装的年轻姑娘。
模特们的创意令人叫绝:有的撑开伞面,把牛肝菌、青头菌等形态各异的野生菌错落挂在伞骨。走动间,伞边垂下的菌子微微摇晃,像是把整片山林的野趣都“拎”上了台;有的戴着尖顶帽,帽面铺满小巧的野生菌,远远望去,宛如一顶“蘑菇仙帽”;姑娘们的花衣裳更是别致,把新鲜鸡枞、干巴菌小心缝在衣襟、袖口,斑斓菌伞与五彩丝线交织,土布衣裳瞬间成了艺术品;还有人直接捧着一捧鸡枞花束,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。
农民大叔们走台步时,农具随着步伐轻轻晃动,带着山林独有的厚重底气;姑娘们笑容灿烂,银饰叮当作响,野生菌在她们的衣袂间宛如生根发芽,将大山深处的自然野趣与民族文化的千年底蕴,完美融合成了一幅鲜活的乡土画卷。游客们看着这一幕幕,忍不住惊叹。这场秀,让大家重新认识了文山广南的多元魅力。
破局新途:
攥紧生态牌,唱响菌乡名
这场集观赏性与乡土味于一体的活动,正是者太乡深耕林菌产业、助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当地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,多措并举推动林菌产业提质增效,让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然而,当地产业发展也面临多重困境:土地产权界定模糊,“包山养菌”推进遇阻;缺乏龙头企业引领,野生菌加工停留在冷冻、盐渍等初加工阶段,产品附加值低;“菌乡者太”品牌认知度低,质量标准与溯源体系缺失,再加上2025年上半年持续降雨,野生菌上市延期、价格波动大,产业发展像在泥沼中推车,费劲却难快速前行。
不过,者太乡以举办野生菌文化节为突破口,通过野生菌主题时装秀、菌王拍卖会等特色活动,将特色山货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推广。现场“科普大篷车”旁,身着制服的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拿着宣传册,把“如何辨识毒蘑菇”“误食急救措施”等实用知识,将“产业要旺,安全先行”的理念,悄悄种进乡亲们心里。
据悉,接下来者太乡还将有大动作:政府、林场、村集体组成“联合战队”,厘清山林资源权属,破解“包山养菌”推行难题;紧盯龙头企业,争取项目资金,建设冷链设施,开发冻干菌、菌菇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,延伸产业链条;注册“菌乡者太”地理标志商标,制定质量标准与溯源体系,统一包装形象,讲好生态故事;借助网红直播、村播带货,展示采菌加工过程,设计“菌旅融合”体验路线,带动文旅消费,让游客进山看菌子、穿民族装、吃菌子宴,把“看风景”和“买山货”捆成“大礼包”。
发布于:云南省金牌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